红尘踏破逍遥境
回首何处是人间

这本以78的价格入手的书,到手后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并不是说内容不行,或者排版过于浪费纸张,而是定价实在是太贵,如果定价这个人不是傻子,那我就一定是傻子。
为了证明我不是傻子,我决定把这本书拆读一遍。

# 需求篇

1.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坐地铁的时候比坐在电脑面前更活跃,因为环境更复杂,输入项更多
2. 人是懒惰的
为了迎合懒惰尽可能地缩短产品路径,用户比产品经理更知道如何偷懒
3. 时尚是驱动力
我到现在还记得14年的时候我的同事发现我也用上了微信的时候那个惊讶的表情,我都不知道我这么土,当时我连智能手机都没有
4. 人是没有耐心的
和程序员需要API文档不一样,用户不喜欢看使用说明书,东西拿到手里五分钟我还不会用,肯定是东西坏了,退货!
5. 人是不爱学习的
被动学习就像那些想躺着减肥的人一样,真实可爱,再举个例子,我的朋友圈里能读到这一段字的人只有个位数
6. 群体是"乌合之众"
像是蜜蜂和蚂蚁能做出的群体决策其实反应了很高的智慧水平,二维生命的个体就像是单个神经元,连接在一起才是群体生命
7. 重视"草根"用户群
这个我认为是微信能够强势崛起的重要原因,它在用户侧把产品设定得足够傻,和手Q的大杂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最高明的地方在于,用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很傻
8. 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在交互中传递情感,让人感受到自己不是在控制冰冷的机器,上手一个新东西后觉得自己老牛逼了
9. 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微博的用户代表着互联网上那些喜欢主动体验产品的人群,不上微博的人更懒,也是微信的主体用户,他们开始发朋友圈我们就不用担心产品没人用了
10.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过度利用人性的弱点其实很不好,不预设道德立场,出于关心,微信建议大家"少发微信"

12. 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不能把开发团队累死了
13. 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不能把产品团队累死了,要重视用户反馈,但更重要的是从反馈中获取"需求"背后的真实目的,然后归纳抽象为产品功能,与其等以后再砍掉这些功能,还不如现在就少做一些,大部分情况下一点关系都没有
14. 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理解需求背后的逻辑,从竞品把功能抄过来不难,难的是如何避免东施效颦
15.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
产品经理脑袋一拍只会做出自high的功能,需求只来自于你对用户的了解,这些了解会参杂很多你自以为的元素,要通过迭代慢慢矫偏,对用户的调研没有办法让你做出新功能来,分析各种可能性讨论个没完没了最终只会得出一些离用户很远的似是而非的结论,更不要因为竞争对手有某个功能我们就觉得有必要加到我们自己的产品里来。微信的剪刀石头布表情就是来自一个用户觉得好玩"很酷"的一条微博
16.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
微信是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东西,它的包袱更少,类似没有已读功能之类的都是是微信的特色,这些特色背后就是围绕用户对懒的真实需求,对比某钉的追命连环钉,微信希望能少给人一些压力
17.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漂流瓶功能源自于QQ邮箱中大量"幼稚"的内容转发,这些心理诉求的满足其实挺简单的,总比做自high的没人用的功能好

18.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省钱固然好,但是省下来的钱他又跑到别的地方去充会员了,微信喜欢这样的心理驱动,周边人都在用微信,就你一个人落伍了没用,就问你怕不怕
19. "爽"胜过功能
好玩的东西才能带来主动传播,形成口碑比什么营销工具都有用
20. 为群体效应而做:附近的人
想要看别人,就要被别人看到,这是一种群体环境,遵守规则你就可以看到你家附近有几多美女和挂着卡通头像的怪叔叔,微信并不建议你去主动和他们交朋友打招呼,但是你还是想这样去扩展朋友圈我也不拦你;摇一摇也是基于同样的群体效应,让你找到那个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动作的人
21. 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管你关掉多少遍,大多数人还是会回来,即便你从来不发朋友圈,你也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感知自己的存在感,你想好看到你的好友在做什么,这是一种类似于猎奇和窥探的心理。朋友圈是私密的,可以互动,又让人觉得舒适没有压力
22.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用户会告诉你什么地方不方便,但是不会告诉你要怎么做,所以把什么功能都做上就会变成另一个手Q,让微信失去一个生活方式的使用场景,之前一直不做PC微信,是担心失去我发了消息Ta立马能收到,因为手机时时刻刻在身边,而有很多人没有电脑或者不肯打开电脑
23. 需求来自对信息流的理解
微信希望成为推送平台,成为信息的搬运工
24. 对未来的理解比当前的需要更重要
小张说这个话的时候还是2012年,二维码还远未普及,但是微信已经在围绕二维码这种属于"未来"的信息载体建立系统了,这些对未来的理解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5. 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这版本做完上线再去想下个版本的事,世界变化太快,一年前的规划今天来做已经变得"不好玩"了
26. 世界是新的
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不仅"好玩",而且适应性更强

# 设计篇

1.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
一个一眼能望到头的东西是不具备进化的DNA的,有了DNA产品才能不断迭代,不断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2. 把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微信不区分用户,虽然服务"高端"人群能赚到更多钱,但是微信的出发点是非常单纯的,只有本身目的不纯的情况下才会把产品做得极度自私和功利性
3. 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微信的东西枝叶藏得很深,有些入口你根本找不到,如果你不切入场景实际去用,你不会发现群接龙这样的功能,微信把这些东西隐藏在了交互逻辑的背后,很多细节需要去触发才能展开,所以微信看起来比较简单
4.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功能堆砌是很危险的,在不同功能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对自然界/现实进行模仿,不要因为眼睛很好用就往脑后稍塞眼睛
5. 设计就是分类
化繁为简的分类特别重要,要抵住不断往app里加tab的欲望,微信在未来也只会有4个tab
6.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抽象到无法再抽象的需求才算是抓住了核心的点,有了这个抽象的核心需求就完全不用担心团队工作不饱和没有需求可以做
7. 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
这一段没有什么干货,只是重复了一遍
8.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对朋友圈权限进行分组是表面需求,屏蔽少数的人看到你的朋友圈是本质需求
9. 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面向场景的设计才有意义,没有场景的功能或者会对原有场景进行破坏的功能会让人很不舒服
10. 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承上,我们砍起需求来速度更快一些

11. 让功能存在无形之中
新手才会喜欢把新功能摆出来,微信很多东西是需要线下触发/进行搜索/输入指定的词才能到达的,用户的主观意愿要强于我们做功能入口的意愿
12. 区别手机和PC
对于微信而言,手机是永远在线的,我发给你的消息你是立刻收到的,虽然你不一定会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场景设定,手机是"我"的延伸,而电脑则更像工具一些
13. 不过度设计
微信没有新功能tips这一的东西,需要的你自然会去关注,不需要的我也不用告诉你,因此微信很多东西都做得足够简单
14.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不能因为A用户不会用微信去伤害B用户,微信的很多取舍是非常保守而谨慎的
15. 产品,还是运营?
好叫开发同事知道,微信喜欢一步做到位,满足用户某些"类型"的需要,把基础库/组件/类写出来,让用户自己去实例化
16. 让用户推动用户
让用户看到他发消息时的空白头像,别人都有头像,就你没有,你想不想上传一个?
17.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less is more,我把东西做得这么简单,作为竞品你只有两个选择,抄个一模一样的,失去竞争优势,加些花里胡哨的变化,东施效颦
18. 面向未来的场景来做设计
关于消息"已送达"功能微信内部吵了很久,未来网络会越来越好,基于这种未来场景,送达率100%了自然就不需要怎么已送达状态了
19. 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产品响应的速度是最重要的用户体验
20. 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做一个只是领导要做的特性,你压根不可能理解这些无聊而奇葩的需求
21. 保留变化
一次性把东西做大做全了,不止会导致后期的周报不好写,还会让一些东西在还没有想清楚的时候就细节化了,最后也很难再想清楚并纠正
22. 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直接开始烧钱,初期会有效果,后面越烧效果越差,还不如慢慢来,先把产品打磨好,做到一定的自然增长再去做这样的事
23.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在有好的解决方案之前,很多问题只能先搁置,硬来的副作用比什么都不做大得多
24.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换种角度来看,还是需求太复杂了或者方向不对,融合了太多欲望,想要的东西太多,作为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提出我自己都嫌麻烦觉得太复杂做不到的需求时,我觉得还是砍掉比较好

25.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告诉我你的位置吧,我保证不送终结者过来,什么?你的手机外壳是红色的?请不要再这样了!我的存储容量都快被你这些没用的信息用完了!拜托了!
26. 给用户选择权
插件化是一个平台成型的重要标志,把选择权还给终端用户,少集成一些无法移除的东西吧
27. 尊重用户
给全家桶们一个建议,当个人吧
28.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我们做交互的,一定要注意在线下有没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操作,如果有,尽量去模仿,这样才能得到学习成本最低的功能,比如把手机放到耳边,微信会自动切换到听筒模式,为什么?因为有人凑近你的耳朵,大声喊,你!听!得!道!吗!你会很开心吗?
29. 微信为什么会认识用户的耳朵呢?
利用iPhone的特性识别耳朵,基于动作识别,比单纯用遮光器好一些,我估计吧,大概是利用陀螺仪感知手机被拿起来并竖起来了
30. 你的价值观
态度
决定产品的特性
真正的生活状态不该有滤镜,所以朋友圈应该是拍立得,如果用户都去纠结着精修,朋友圈的内容就瞬间会变少了,因为变得麻烦了,也就无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1. 改变用户习惯
固有习惯并不一定是好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忍了而已,能够有更好的方式在不骚扰用户的情况下又做到某件事,哪怕只是把主动权交给用户,也是值得一试的,这是一种价值观和态度
32. 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不能基于隐性的一些推测,有些点子的确很聪明科技含量很高,都是不符合人性
33.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平台数据化综合化会带来很多问题,好的产品不需要打包销售,因为客户考虑的东西不是菜市场买菜送葱,买个多合一过来大部分东西都用不上他会嫌放家里占地方,任何好东西,做"全面"了,就必然很平庸,战略很重要也很厉害,它可能放任何时代都通适,但因为脱离了实际场景,没有办法走通
34. 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用户肯定会根据你的设计思路来,相对于驱动用户,用户驱动才是值得做的事,要学会从人的角度去思考
35.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产品设计工作没有这么高端,什么架构,什么理念,都是虚的,最终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解决问题
36. 创新,还是抄袭
微信发布朋友圈的时候被说是抄袭Instagram,但其实微信对朋友圈的理解才成就了朋友圈,竞品通过抄袭一个朋友圈功能完全无法实现一个"朋友圈"
37. 朋友圈的演化故事
朋友圈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要怎么做的,中间犯了很多错误,迭代了很多次,讨论了很多次,站在群体的思维惯性去思考的话需要负反馈机制来平衡产品的稳定态,只有正反馈是无法取得这种平衡的,只会让用户不知所措

# 气质篇

1. 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相信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想接电话,交话费只是为了上网,微信可以语音视频文字,为什么还要打电话给我?
2. 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这个理念决定了产品的底层逻辑,微信从一开始就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极简版的手Q
3.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不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吗?
4. 再看看QQ邮箱的例子
让技术产品能够传达人文意识,理解到了,自然而然就"文艺"了,微信启动图最开始是地球看月球,后来改成了月球看地球,一千个人看到这张图有一千种感受,比放个LOGO在那闪啊闪的有意思多了,还有就是少发点微信,多和家人面对面聊聊天,微信不应该成为一个重度沉迷的应用,用完即走才是对它最大的赞美
5. 即使做一个广告,我们也要做得非常人性化
用户的一些评语比你自己能想到的广告词要好一万倍
6. 我们要找最牛的合作方
相册默认封面,表情包,这些都很牛
7. 文字反映气质
文案清晰简洁,是对用户的尊重
8. 未来感的设计
科技感即未来感,当它实际到来的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原来我们的科技已经发达到了这种地步的惊艳
9. 你没有竞争对手
关注自己,关注未来,不要老是想着抄作业
10. 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作品渴望完美,所以苹果不担心微软跟风做一模一样的东西
11. 工匠,而不是设计师
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如果只考虑出货效率,很容易就是一锤子买卖了
12. 做有灵魂的产品
灵魂是有机地聚合起来的,是一种一致性的表达,什么都往里面堆的产品,更像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互联网让个体自由,让个体能以更低的成本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 UI篇

1. UI是围绕特性的,而不是特性围绕UI
清晰的UI表达比酷炫的界面重要
2. 对最常用的操作精益求精
做减法做到原子级
3.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做了新功能弹个tips告诉用户,很多人喜欢这样做,但是用户为什么要知道你做了新功能?不知道也完全没有关系啊!
4. 隐藏数字
大部分人对数字不敏感,所以还是用图形吧,或者干脆不显示,也没什么
5. 探索手机上的新交互
配合手机的各种传感器可以探索新的交互模式
6. 于细微处用心
虽然用户不会表扬你,但是细节做好了你自己也会开心
7. 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观察一些美好的东西,思考这样设计的理由,锻炼自己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
8.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你真正理解了的才是你自己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拆书完成的总结

以前我也随大流认为微信的崛起是依赖QQ的关系链导入才做成功的,现在想想自己还是太年轻了,微信真正把很多东西做到了百姓日用之而不知之,所以它的成功是迟早的事,只是QQ的导流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